Feeds:
文章
留言

去澳門前,有朋友推薦一定要試試這家葡國料理-安東尼奧餐廳,

網路上也有很多網友的推薦,於是我們嚐試了人氣料理-焗鴨飯,

但實在是鹹的嚇人呀!我們幾乎得一口飯一口水,以一比一的方式進食,

只有甜點-木槺布丁,沒讓人失望!如果有人想去試試這家店,

記得選別道菜來嚐試,否則就要有喝水的準備了~

很難想像,有人會有這麼瘋狂的夢想:在紐約雙子星2棟大樓的頂端走鋼索!

這個夢想,不只空前,在雙子星大樓倒塌後,當然…也成了絕後,

2009奧斯卡最佳紀錄片「偷天鋼索人」,

就是在講述1974年,年僅25歲的菲利浦。佩堤如何去實現這個夢想,

從事前詳細的規劃、無數次的練習,

身旁夥伴們的加入與退出,甚至面對他們臨陣退縮….

都不曾動搖菲利浦對夢想的執著,

他堅定而勇敢的繼續往前,

最後,終於征服了紐約的天際線,

他帶著一分鐘300下的心跳及無法思索恐懼的腦袋站上了鋼索,

到最後他忘了害怕,盡情的、自由的沈浸在他的夢想中,

鋼索上的40分鐘,成就了他渴望的自我極限突破,

證明世界上沒有"不可能"的夢想,

只有"不堅定"的夢想者!

話說回來,現實生活中,我們其實也一直在走鋼索,永遠在前進的路上尋找一個平衡點,但或許就是為了這"平衡的人生",我們終究沒辦法像菲利浦這樣瘋狂的夢想!

若是了解他的生長背景,就會了解他的人生是因為先選擇"不平衡",才能在鋼索上獲得"平衡"!

當蒂托奪走妮娜全家人性命,卻獨獨放過妮娜時,

蒂托對妮娜而言究竟是仇人還是恩人?

 

智利電影劇團的「黑暗裡有光」拋出了這樣的問題讓大家思考,

看完劇場時,我的情緒停留在事件發生的前端,

很直覺的反應,當然是仇人,沒有模糊地帶,

失去一切的仇恨絕對大於蒂托短暫顯露的人性光輝。

然而,當時間加入了事件中,

變成漣漪般的連鎖反應,

我開始不確定,如果妮娜的未來因此而更幸福時,

蒂托是否會因此而變成妮娜的恩人?

 

我們如何評斷事件的好與壞呢?

究竟是以事件發生時自我的情緒而論?

還是以事件結束後,漣漪般的結果而論呢?

如果要再考量蒂托的動機與立場,

對與錯、仇與恩及自己的情緒該有什麼反應….都變得越來越模糊了,

這是妮娜在50年後,決定和蒂托"上床"的原因嗎?

J說"性"代表了重生,

雖然,結局看似荒謬不堪,但對妮娜而言,

或許才是一切事件的終點,

在這個儀式後,她可以放下長久以來的矛盾而得以重生。

今天去看了「浮華視界」這部電影,

它在講述當代最受歡迎的女性攝影師-安妮萊柏維茲,

在看這部片之前,我其實並不知道這個人是誰,

但看了電影,才知道,原來在很久以前,我就看過她的攝影作品,

其中,最為知名的大概就屬小野洋子與約翰藍儂的那張照片,

約翰藍儂在拍完那張照片沒多久,就遭到槍殺,

安妮大概也沒想到,那會是他最後一張照片,

不過,也還好有安妮,我們才得以在約翰藍儂的歌聲外,

還能藉著影像讀到他最深的情感!

一張好的照片,可以自己說故事,

安妮的影像,即是這樣充滿生命力!

http://www.nytimes.com/library/photos/leibovitz/bourgeois.html

即便之後,安妮大多以商業的人物像為主,

但不得不說,她獨特的品味與攝影角度,

總是能拍攝出令人驚豔的作品!

這也難怪很多的大明星都會想給安妮拍照!

 


如果你走進一間表演廳,只想用平民化的價格享受藝術洗禮,

但卻面臨了2個選擇難題,你會選擇哪一個呢?

A.     能夠看到完整的舞台,但舞者只有小姆指小指甲的高度。

B.     只能夠看到1/2的舞台,但舞者可以長高至一個手掌的高度。

 

唉!我真希望不要從這裡面做選擇!

難道就沒有只要花小錢就可以看到整個舞台,

而且,舞者還能長得比手掌再更高一些的表演藝術?

 

看來,我大概只能永遠的懷念9年前在英國看到的「貓」劇,那個美好的年代,1英磅才50元,Lucky的我在半票亭只花了500元台幣就買到了票,而且,坐在第三排,近到能清楚的數出貓咪臉上的鬍鬚。這種好事,再也不可能發生了吧?至少在巴黎歌劇院,就沒有這種好事。

這次到巴黎,W買了票和我一起去歌劇院朝聖,本來售票先生說今晚演出的是歌劇,但不知為何,開演之後,我們看到卻是現代芭蕾 Wuthering Heights – Kader Belarbi,這件事至今仍是個謎!

我們的座位是分開的,我的票價大約10歐,坐在包廂區,那個包廂就像電影裡面演的那種包廂,椅子坐起來很舒服,本來我們還暗自竊喜能用這麼便宜的票坐進巴黎歌劇院,真是太划算了!但芭蕾開演後,才發現不太對勁!怎麼我的座位只能看到1/2個舞台啊?而且,包廂區一共有2排,一排有4個座位,我還是包廂裡的第二排喔!椅子沒有比第一排的高,所以,還得想盡辦法在第一排觀眾的頭顱縫細中求生存。

正當我用盡最大的力氣伸長脖子,臉頰貼緊牆壁試圖擴大舞台的寬度時,突然發現前面坐的4個法國人倒是老神在在的欣賞那"空的"1/2舞台,靜待舞台上的舞者慢慢跳到我們這半邊,哇….我忽然覺得他們比我更能接受「一分錢、一分貨」的道理,後來,我也放棄了!就跟著他們一起等待舞者的到來,時而閉上眼睛欣賞音樂(至少現場是管絃樂團演奏),時而觀察他們的反應,倒也是一種樂趣!這讓我想起在Arles遇到大雨時,那位豁達的法國人對我們說:有什麼辦法呢?C’est La Vie(這就是人生!)

        第一天在南法租車,大家秉持著背包客克勤克儉的精神,決定用人類偉大的雙眼與智慧戰勝GPS,於是在車子發動後,我們便在南法展開了一場"迷航之旅"。

  法國的路標真的很奇怪,有些時候不是出現的太早,然後突然消失,不然,就是很不明顯,讓人不小心便錯過,但唯一貼心的是,他們不像台灣是"十字路口",一旦綠燈一亮,就得馬上做選擇,錯了就得再想辦法調頭。

 

  他們的路口是一個個圓環(像仁愛圓環那樣),你可以在圓環中間不停的繞,直到你看清楚或想清楚該走哪一條路,再做決定!我們的最高紀錄曾經在圓環裡繞4(而且,是用極緩慢的速度),但是到後面幾天,大家已經不再手忙腳亂,每個人各司其職的找到自己的定位,駕駛負責將車速放慢,然後其他人開始唸路標、查地圖,同時,還得控制好自己不會因為轉太多圈圈而嘔吐!

 

  總之,第一天找到旅館的小鎮,已經經過了好幾個小時的折騰,進了小鎮再查旅館的地址,又是一個難題,因為普羅旺斯人的英文能力真的不太行,多虧同事在出發前就借了我一本「手指法國」,雖然,被問路的對方看到那本書時,都會忍不住笑出來,但我們的路真的是靠這"一來一指"的過程給問出來的,而在豐富的問路經驗中,我們也是有學到一句「直走」的法文,聽起來像是"吐啊!"我們真的很常聽到普羅旺斯人對我們說"吐啊!吐啊!吐啊!"強調一直往前直走就對了,即使路標不小心消失時,也是"吐啊!"準沒錯!果然,我們後來好幾次的迷路歸究到底,都是因為"吐的不夠徹底"!

 

 

        彼得梅爾曾經在「山居歲月」或「重拾山居歲月」的書中提過,普羅旺斯人很喜歡在小酒館裡聊是非,這回我們可見識到了普羅旺斯人的八卦!

 

        先是第一天住進亞維儂的旅館時遇見了一對台灣情侶,他和我們分享來旅館的路上,曾經向一個老人問路,沒想到老人一看到他們,就先說了一句:嗚拉拉!然後,才興奮的指著旅館的路,他們很納悶這個老人怎麼那麼興奮,我們聽了不禁相識而笑,因為這個老人應該就是幾個小時前,才指引我們找到旅館的老人,而那句嗚拉拉"代表的應該是賓果的意思,一天內遇到2車的台灣人,明天又可以在酒館裡和別人閒扯了!(我幫老人想的OS)

後來,我們和旅館的女主人聊天,她向我們提到自從去年來了一個台灣人住她們旅館後,後來便開始接到很多台灣的客人(大夥都是看背包客棧的推薦而來),這件事很快的就在小鎮傳開來,後來鎮上的居民只要看到黑頭髮、黃皮膚的亞洲人,都一律認定這些人到這個小鎮就是為了去La petite旅館,還會幫忙他們做引導呢!女主人笑著說,她看過彼得梅爾的書,覺得裡面的內容大部分都非常貼近事實,所以,有時連她們家的房子換了窗簾布,隔天都會有人來關心。

 

        第二次見證到普羅旺斯的宣傳功力,是我們有一晚迷路到半夜1點半才找回旅館,沒想到隔天早上吃早餐時,旅館的男主人就問我們昨天是不是迷路了,因為他清晨去買麵包時,已經聽別人在討論,應該再過不久全鎮的人就都知道囉!哈~真是不可思議耶!我懷疑早上可能已經有很多人圍在我們的車子旁說:「沒錯!我記得就是這台銀灰色的車子!」。

捷克這個國家對我而言有著特別的意義,

那是我開始工作後去歐洲旅行的第一個國家,

紅瓦屋、石板地….

走進布拉格,像是走進歷史裡,

捷克人民用忍耐抵抗入侵,

天生的認命,保存了這些美麗的古蹟,

更創造了無數優秀的作家,

米蘭昆德拉、卡夫卡、伊凡.克里瑪、赫拉巴爾

他們都擅長以黑色幽默來反諷荒謬的人生,

而最近我看的這部電影「我曾伺候過英國國王」,

就是改編自赫拉巴爾的小說,

雖然聽朋友說,小說比電影精采的多,

但其實單看電影還是過癮的,

尤其是一些荒謬的情節發展,常會讓人捧腹大笑,

主角柔軟的身段,不論發生什麼事,總是能順應生命河流前進的人生,

就好像當初遭逢佔領時的捷克人一樣,

只是,他們當然不可能像主角那麼好運,

赫拉巴爾用與現實相反的狂想,表現了人性及捷克過去的黑暗歷史!

 

那天在新同事的心得分享上看到這句話,

想起多年前,自己也是抱著理想與使命在努力往前跑的,

彷彿沒有了理想,工作就沒有意義,

只是不知什麼時候開始,

為了讓沿途的風景變得清晰,

我的腳步放慢了,

即便比以前更能掌握呼吸的節奏,

卻也不再像以前一樣,那麼賣力的往前跑著,

也許當人一直在重覆做同一件事時,

心就會不知不覺的倦怠下來,

漸漸地忘了自己為什麼而跑,

也許是時候,再重新歸零體驗這份美好…..

昨天去真善美看了瑞士片《想飛的鋼琴少年》,

片中的天才兒童-Vitus為了擺脫母親的控制,

戴著爺爺親手打造的翅膀從房間往下跳,

雖然沒有任何外傷,

Vitus的母親卻因為Vitus的智商報告顯示正常而難過的流下眼淚,

她不是應該開心嗎?他的孩子還活著,而且,是那麼的健康,

然而,母親卻為自己不可能達成的期望(看到孩子成為天才的鋼琴家)而難過,

正如一般望子成龍,望女成鳳的父母一樣,

那份對孩子的愛,已經變成了控制,甚至成了自己的投射,

這個戲碼不停的在每個家庭或戀人中上演,

「自由」於是變成了現代人最大的渴望,

但總有一天,我們一定會赫然發現,

這個世界上沒有人可以真正擁有誰的….

當我們體會到這一刻時,

不論是控制者或被控制著都會瞬間的自由了吧~

 

這是一部很棒的片,看完會會心一笑,推薦大家有空可以去看~

劇情介紹:

《想飛的鋼琴少年》描寫一位智商高達180的天才少年Vitus的故事,維特自出生那天起,彷彿就是來自外星的小王子。他有蝙蝠般的靈敏聽力、媲美音樂神童莫札特的鋼琴才華、精通股市操盤的數學頭腦,最喜歡看的讀物就是百科全書。雖然父母希望維特未來成為偉大的鋼琴家,但他卻和所有小男孩一樣,只想在天空飛翔。為了逃離父母加諸在身上的沈重壓力,維特總愛跟在古靈精怪的爺爺身邊,一同探險人生。一個下大雨的夜晚,維特決定不再為他人而活,戴上爺爺和他親手打造的翅膀,縱身一躍、飛上天際